身為一個基督徒,不能不認識三位重要的改教家:馬丁路德(Martin Luther,1483—1546)、慈運理(Ulrich Zwingli,1484—1531)及約翰加爾文(John Calvin,1509—1564)。這些改教先驅對聖經要義的探求,為現今的基督教神學,奠定了堅實的基礎,讓當時許多深受錯誤解經與人為傳統迫害的門徒,重獲自由。當時他們所經歷的,也正是許多現代人所經歷的,順著他們的足跡走過一遍,我們將更加讚嘆神藉著聖經向每個信徒所做的啟示,是何等長闊高深。
生於馬丁路德與慈運理之後,加爾文算是宗教改革的第二代接棒人。馬丁路德推動的宗教改革運動,顛覆了當時政治和社會,給了人們全新的希望,但舊制度的崩潰亦使道德標準和社會秩序面臨解體。在此之際,加爾文重新界定基督教對生命、工作、教會及社團生活的意義。相較於馬丁路德的家庭幸福、熱情開朗,加爾文的一生,苦難多於歡樂,但是在這些苦難中,加爾文完成了曠世鉅著「基督教要義」,他幾乎為聖經的每一卷書都寫過釋經書,至今仍然是解經的珍貴著作。加爾文在講道清晰具有說服力、教義的闡述簡明,加上道德上的正直,使他成為當時極被推崇的領袖。
生平:
1509
|
生於法國的諾陽(Noyon)
|
1523
|
14歲進入巴黎大學唸書,主要學習哲學和辯證學等人文科學
|
1528-29
|
往返於奧爾良(Orlean)與部日(Bourges)大學之間學習法律
|
1531
|
父親去世,前往法蘭西學院就讀希臘文和希伯來文
|
1532
|
完成他生平第一本書《辛尼加論仁篇註解》,辛尼加是羅馬時代的一位哲學家
|
1533
|
被密告具有宗教改革思想,使得加爾文被通緝
|
1534
|
回到自己的故鄉,放棄了教堂的聖俸而結束與天主教的關係
|
1536
|
寫了「基督教要義」第一版,完成了「教會組織條例」。加爾文體驗到神的呼召,在日內瓦協助法惹勒領導改革。
|
1538
|
被日內瓦市民趕出去,是加爾文宗教改革第一次失敗,之後避難到法國邊境的施塔斯堡,非常灰心喪志,甚至想要放棄改革,但受到摯友與老師布賽珥的激勵,加爾文重新開始做施塔斯堡法國難民的牧師。
|
1540
|
結婚
|
1541-55
|
加爾文又受邀回到日內瓦從事宗教改革,努力把他對福音、教會與社會的信念付諸實行
|
1542
|
生了一個兒子,但是同一年兒子卻去世了
|
1549
|
加爾文太太去世
|
1559
|
完成第五版的「基督教要義」。同年創辦了日內瓦學院(日內瓦大學的前身),這所學院訓練出來的學生中,諾克斯回到故鄉蘇格蘭從事宗教改革,而成為長老會的起源。
|
加爾文的神學思想
- 聖經是我們認識神惟一可靠的來源,聖經的語句、故事及真理,都具有無誤的權柄。
- 聖經所有的教訓具有整體性,以致能夠用整本聖經來解釋一段經文。而神學家一定要按著教義的先後次序來組織,然後用最清晰的方法,把它表達出來。
- 在釋經史上,他是最早使用預表法來表達兩約的整體性的人之一。
- 經文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意義,但要儘量避免使用「靈意解經」的方式。
- 他同意奧古斯丁,認為聖禮是代表不可見之恩典的一個可見的記號,領聖禮的人若不是以信心來領受,聖禮就與他們無益。
- 他贊成嬰孩洗禮,因為舊約與新約已經聯合起來。
- 關乎聖餐,他反對變質說,不認為只有以某種形式舉行的聖餐禮才有效;但他也不認為餅與酒只是一種表記,目的是刺激人的記憶、敬虔或信心。
- 加爾文認為藉著聖餐,神與我們之間產生一種生命的聯繫,透過講道與人的信心來回應時,此種聯繫就得以加強而更形密切。
- 加爾文的神學特別強調神揀選人的主權,後者歸納為預定論的五大點,即是
- 分別為「人完全敗壞」(Total Depravity)、「無條件揀選」(Unconditional Election)、「有限度救贖」(Limited Atonement)、「不能抗拒恩典」(Irresistible Grace)及「聖徒的堅忍」(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)。
加爾文的神學思想博大精深,以上只列舉的部分;若有興趣深入了解者,可拜讀其「基督教要義」一書,各中文版本之比較,可參考簡評三部加爾文「基督教要義」的版本一文。
參考文獻:
林鴻信,加爾文神學P11-18加爾文生平簡介。
楊牧谷,《當代神學辭典》,台北:校園書房出版社,1997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歌羅西4:6 「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,好像用鹽調和,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。」